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有團體公布關於本港劏房的調查結果,顯示劏房租金指數跌幅少過私人住宅租金指數,而劏房人均居住面積越來越少。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在6月至10月進行調查,訪問了葵青、荃灣、深水埗、觀塘、油尖旺及港島共30個單位,合共60個劏房戶。團體按單位分間後的年度總租值及應課差餉租值等數據,計算劏房租金綜合指數。研究發現,今年劏房租金綜合指數為407,比2019年的443下跌8%,即租金有下調,但跌幅低過私人樓,私人住宅租金綜合指數跌幅為10%。
香港劏房租金高企,加重基層市民負擔,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小組三月向政府交報告,運房局今宣布,計劃立例落實劏房租務管制,將租期劃一兩年,租客有優先權續租一次,即合共有 4 年租住權保障,兩年租期內只可減租不可加租,續租時加租亦以 15%,或差估署租金指數變化為限,業主濫收水電等費用亦有罰則。
政府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維持最低工資時薪37.5元,工聯會批評政府以經濟深度衰退為理由,向「底層勞工」開刀凍結最低工資,絕對是不合理及不公平的做法。
工聯會指出,「底層勞人」日常生活開支仍然高企,以劏房為例,呎租甚至高於豪宅,疫情亦增加了他們的日常開支,好像口罩及搓手液等衛生防疫必需品等。
衣食住行是平民日常煩惱,全港21萬名劏房戶除了擔心租金,還要為三餐奔波,有組織跟十個劏房戶街坊做研究,發現這些生活在面積一百呎左右的家庭,不只「瞓唔安」,還會「食唔落」。因為種種限制,劏房師奶們大多少煮較貴肉類,有時一餐分幾次食,省錢多買罐頭食品而攝取過多油鹽和防腐劑;環境擠逼也令煮食變成苦差。街坊鄭小姐(Lily)示範以手作砧板,以飯煲蒸煮豆腐魚腩,這一味盛惠19元的餸,她說:「夠食兩至三餐了。」
受屋宇署清拆令影響的荃灣榮豐工業大廈十名劏房戶,霸佔屋宇署辦公室通道要求安置。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經了解後,發現他們不符合恩恤安置的條件,因此無法安排他們提早入住公屋。
有團體發起公屋輪候冊的申請人入稟小額錢債處,控告房署未能兌現三年上樓的承諾。
首名入稟人李長燦,2008年已經收到藍卡,但至今仍然未能上樓,一家四口要住在劏房,認為房署編配公屋的安排有問題,決定向房署追討四萬九千元。當中包括因未能入住公屋而要交的租金、搬遷費,以及心靈上損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