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深水埗近期錄得多宗類鼻疽感染個案,衞生防護中心在區內收集逾百個環境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反應。中心邀請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團隊,在個別病人的家居採集31個環境樣本,其中一個住戶的兩個拭子樣本呈陽性,樣本來自浴室水龍頭及一個花瓶內壁。
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連同另外兩名港大學者撰文,建議本港應該於夏季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讓社區透過低度傳播產生自然感染,加上疫苗接種,產生「混合免疫」,避免醫療系統會崩潰。
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目前本港新冠疫情仍未算失控,但若要完結這波疫,就需要加強追蹤能力。他又建議將於2月24日推行的疫苗通行證擴展至公共交通工具。
本港在今波疫情中受Omicron及Delta兩種變種病毒夾擊下逾700人染疫,當中最少有30宗源頭不明個案,袁國勇指由於Omicron傳播能力高,個案上升是預期之內,疫情亦未算是失控「不是今天100宗,明天1,000宗,後天10,000宗,仍有機會控制下來。
香港出現第一宗源頭不明Omicron初步確診個案。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社區已經有隱形傳播鏈,需要將所有密切接觸者隔離,而市民有輕微病徵就要立即檢測、立即隔離,但到底要用到多嚴厲的社交距離措施,仍然要審視。
鰂魚涌惠利大廈累計有4宗新型肺炎確診、3宗初步確診,涉及4個單位,其中3個單位屬於同一座向的04單位,當局會撤離全幢大廈04單位的住戶。患者包括一名筲箕灣官立中學的中六學生,另一名同樣住在04單位、曾與有關確診者在同一學校禮堂考試的中六學生亦初步確診。
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估計兩名學生多數並非在學校受感染,又認為其中一名學生首先發病,他的3名同住家人其後確診,大廈亦有垂直傳播風險,認為傳播主要涉及居住環境、密封式天井位等。他說,事件不會影響是否復課的決定,認為最重要是社區能否控制疫情,又表示最重要是控制所有高危控制點,舉例說如果學校課室換氣量低及容許學生進食等,是自找麻煩。
黃大仙東頭邨貴東樓新增兩宗新型肺炎確診,累計個案增至9宗,涉及6個單位。其中3宗個案的單位同一座向,均是15號單位。
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下午到東頭邨視察,並到物業服務辦事處與職員開會。其後有多名警員進入辦事處。
香港大學校委會以「等埋首席副校長」為由延誤委任副校長,觸發港大學生會周二衝擊校委會會場,事件餘波未了,當晚陪同報稱受傷的委員、港大醫學院肝膽外科主任盧寵茂送院的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辭任委員職務,但強調不是因為學生衝擊而辭職,也沒有受到任何壓力,而是自己「再沒有能力」帶領香港大學繼續向前行。
袁國勇今早突然召開記者宣布辭任港大校委會委員,多次強調自己再沒有能力帶領香港大學或香港向一個「正確」方向前行。他指出,在香港的逾百年歷史中,最大的特點是東西文化、價值匯聚,能夠把東西文化衝突、不同意見、不同文化「一爐共冶」,並把所有矛盾成為香港的力量,尋找到新出路,但是這種「微妙的平衡」在過去3年好似完全失去了。